咖哩的起源
- Kuman
- 2017年12月12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
咖哩起源於印度,其特點是以多種香料作為材料,通常包括有紅辣椒、姜、丁香、肉桂、茴香、肉豆蔻、黑胡椒以及薑黃粉等數十種香料所組成。因此,每個地區依其口味和喜好所調出來的咖哩都不一樣。
咖哩在泰米爾語中是指一種醬,是在南印度的多種菜餚的總合,由肉汁或醬汁且多搭配米飯或是麵包的一種主食。印度咖哩成功的秘訣在於香料的組合與烹煮次序,直到近代,並沒有任何專門的咖哩食譜,因為咖哩的本質強調的是個人風格與創造性。沒有固定食譜,反而令許多印度料理得以躋身世界級美食之列。
咖哩在明治時代由英國人傳進日本,與日本的米食文化結合,香滑濃稠的咖哩飯深受日本人的喜愛,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幾乎都可見咖哩的蹤跡,堪稱為日本的國民美食。之後又演化出各式獨具特色的料理。日本咖哩一般不太辣,因為加入了濃縮果泥,所以甜味較重。日式咖哩又稱歐風咖哩,事實上還是由日本人所發明的。歐風咖哩雖然較為濃醇,但與印度相似料理比較起來,香料味還是明顯不及。咖哩除了可以伴飯吃外,還可以作為拉麵和烏龍麵等湯麵類食物的湯底,這方面和其他地方的咖哩有較大分別。北海道札幌地區還有湯咖哩以及白咖哩。
Comments